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和文艺工作者,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依然将履职重点聚焦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在今年的提案中,他表示将坚持文艺创作要为人民服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走出去”提质增效
许鸿飞出生于广东阳江,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航线重要节点,著名的“南海一号”就在此地。当年,他经大师黄永玉点拨,自成“肥女”艺术特色,把充满欢乐和质朴的自信与美带给大家。自2013年起,他创作的以展现中国普通民众生活、讲述当下中国幸福故事为主题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已在20多个国家56场个人雕塑展上展出。
从2019年至今,许鸿飞创作的新春生肖主题雕塑作品已经连续6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亮相,为西班牙带去欢乐喜庆的中国元素。2022年春节,一场名为“你好,虎年”的展览让中国广州和西班牙萨拉曼卡再度牵手。2023年春节前后,许鸿飞专门为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创作的雕塑《玉兔送福》展示于马约尔广场,为当地民众送上中国新春祝福,该市市长专门发来感谢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文艺精品“走出去”覆盖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国文化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正因如此,许鸿飞在提案中提出,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文艺精品“走出去”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国际认可度不足、经费有限、传播渠道未能形成合力、难以产生持续的影响力等,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提质增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今年2月7日,许鸿飞的雕塑作品《吻》捐赠给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政府的捐赠仪式在该市北部公园举行,从此《吻》被马德里永久收藏。许鸿飞是继哥伦比亚雕塑家费尔南多·博特罗之后,第二个被西班牙马德里市政府收藏作品的雕塑家,这也是西班牙第一次官方收藏中国艺术家的署名雕塑。
目前,许鸿飞的雕塑作品除了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外,还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收藏。这些安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重要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将持续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众互动交流。许鸿飞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注重“文化出海”效果,从“走出去”到“留下来”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能走过场、摆样子。”许鸿飞去年的提案,也是关于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2023年,许鸿飞受邀参加广州图书馆与智利驻广州总领事馆合作举办的“正义与爱——读智利当代诗人聂鲁达与米斯特拉尔”悦读分享会,通过聆听分享两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诗人的作品,在诗歌中感受智利文化的魅力,在增进双方友谊的同时加深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许鸿飞的作品从广州出发走遍全球五大洲,他策划举办百村展“送艺下乡”振兴乡村教育,留下了6年履职路上的大手笔。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每年都会用实际行动去“做一些事”,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从传统的东方元素到现代的抽象表达,都展现了对雕塑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在今年的提案中,他尤其注重跟踪分析文艺精品“出海”之后的效果,从“走出去”到“留下来”。他认为,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包括五个步骤:从“走出去”“走进去”到“请出去”“请回去”,最终实现“留下来”。
“走出去”是一种态度,要求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和个性表达;“走进去”是要进入当地的主流文化生活,而非浮光掠影般走过场;“请出去”指作品得到当地主流文化认可后,对方主动邀请前往展览;“请回去”指艺术家拥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让国外主办方不断邀请艺术家再次到当地展出;“留下来”则是让作品在当地生根发芽,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我的世界巡展已经做了10年了,通过展览这种交流方式,不断地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艺术家是中国的,他在讲中国故事。”许鸿飞表示。
关于制定文艺精品“走出去”支持政策方面,许鸿飞在提案中建议,出台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政策,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基金,扶持有潜力的艺术家更勇敢、自信地创作文艺精品,更广泛地走上国际舞台。对个别艺术造诣高、具有成熟国际展览经验的艺术家,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提升中国文艺精品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