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深圳文博会>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文博会19年,文化强国的实践样本与数据模型

2023-09-12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编辑:刘颖

2023-06-06 14:49

南方都市报APP?深圳大件事

原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6月7日—11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举办。这将是一场国际文化产业最前沿、最高端、最广博的竞秀。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发展的19年,亦是中国文化产业高速起飞的“黄金年代”。19年来,在文博会上不断涌现的文化新业态、新场景、新应用、新观念,已逐渐成为国人熟悉的文化风景,亦成为无数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它是不断累积与叠加的文化记忆,亦是国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风向标。它是展示窗口、交易平台、文化引擎、亦是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之旅,更是文化强国的生动实践与数据模型。

19年来,文博会得到国家、中央各主办部委和广东省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深圳作为文博会操盘手与展示主场,充分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演绎了质量型、内涵式的转型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展会的专业化水平,将文博会作为城市重要的生产力、能量场、文艺云与信息加载器,驱动着展会成为国家战略的实践样本,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博会19年的实践,正是进取精神的最佳演绎与注解,文博会作为中华文明与当代世界各优秀文化交融的创新性平台,未来必将继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谱写新的时代华章”的职责与重任。

文博会19年,国家战略的实践样本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从创立之初,就肩负着“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国家使命,全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回顾文博会的时间轴,会看到文博会的诞生,其实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国家战略与文化政策的产物——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厘清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

2003年,深圳以被列为国家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为契机,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并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决定从2004年开始举办文博会。

2003年10月29日,三届一〇三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举办“广东省(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议题,确定了“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办展原则,后来被称为“十六字方针”,奠定了深圳文博会初期的架构,并作为深圳文博会的办展思路贯彻始终。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产物,首届文博会在报批立项便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一年内经历了3次“升格”,由深圳市到广东省、再到国家主办,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展会,由文旅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承办。从首届文博会开始,中宣部就作为文博会筹备工作领导机构,规划布局、科学指导展会的各项承办工作。

1d72121a7f6bbeea9be9fd099eae5497_800x447_647eca4386a76.png

2010年1月,中宣部牵头成立“文博会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主办单位指导承办、深圳市直部门协调承办、文博会公司等承办单位具体承办的“三级联动”办展机制,确立了“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打造平台、以展兴业”的运作模式和有效机制,即各主办单位牵头协调,并每年指定一个主办单位作为轮值单位,从文化产业的战略高度,对展会进行整体布局、高端引领和科学指导。当年举办的第六届文博会汇聚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首次实现政府组团“满堂红”。第六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088.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2011年,文博会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21年,文博会被写入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1月24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是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分上下卷,共11章、83节,约49万字,史料丰富、凝练生动,对于推动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博会被写进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其国家级地位进一步深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书中记载道:“2004年11月18日至22日,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举行。2006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届文博会举办,名称调整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此后,文博会每年举办一届,并逐步形成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贸促会、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轮值主办的制度,成为我国文化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文化产业博览盛会。”

经过十九届的成长与发展,文博会线下展示交易规模现已达到120000平方米,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第十九届的3596家,已连续十四年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每年吸引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10多个增加到第十九届的108个。文博会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连年攀升,已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综观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文博会从无到有,从有至盛,从盛至强的几何级增长,它也有形中绘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在与国际交融中的发展图谱,文博会19年的数据也正是文化强国的一个生动样本与数据模型。

文博会19年,国家平台的使命担当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文博会19年,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也成为国际上十分重要的文化博览窗口与高端交易平台。

博览与交易是文博会永恒的主题。围绕新时期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己任,文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年度检阅平台,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展示的重要平台,每年重点组织全国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中国优秀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参展,并带来了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各馆展示和交易内容都代表了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

近年来,一批文化领域的上市公司纷纷亮相文博会,如新华传媒、读者传媒、华侨城、芒果超媒、中青宝、长江传媒、华数传媒、中南传媒、时代出版、百视通、同洲电子、宋城演艺等;以及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连年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企业文博会连续多年参展文博会,大大提升了文博会的展示质量和交易份额。在文博会平台上,生动折射出中国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轨迹:“融合发展”成为很多参展企业共同的特点,由低端变高端、从产品到产业,通过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企业的共同追求。

同时,文博会通过举办权威信息发布、投融资信息发布、论坛研讨、项目路演、交易撮合等活动为相关行业提供权威导向和前沿,引导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趋势和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了文博会作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检阅台、风向标和探索器的作用。

文博会19年,不仅展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亦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强国的发展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博会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检阅台”“导航仪”和“风向标”的高端引领作用,坚持以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组展质量、优化展商配置。

eca926e760e6978c5ee670576fe955c4_800x533_647eca84f2204.jpg

在中宣部和各主办部委的大力协调发动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一批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积极组团参展文博会,至第十九届文博会已连续十四年实现全国政府组团“满堂红”,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连续十年实现广东省政府组团“满堂红”,广东省21个地级市全部参展。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各地均组织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机构、优质项目、拳头产品参展。文博会在保持展馆主题、内容连续性的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国家政策方向和市场发展情况,对展示交易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合理调整、设置各专业展馆的主题和内容,集中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成果,推动文博会由“大而全”向“专而优”转变。如设置“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一带一路·国际馆”等特色主题展馆、展区,把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最高水平文化资源注入文博会。

整合全国文化产业资源,充分发挥文博会作为国家平台的使命担当。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最强风向标”,文博会全面发挥其高端引领作用,为相关行业提供权威导向和前沿理念。通过举办权威信息发布、投融资信息发布、论坛研讨、项目路演、交易撮合等活动,向全国乃至全球发出“声音”。每年文博会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深圳召开高规格的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并发布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

不断创新中的深圳文博会,既是文化创新的平台,又是文化圆梦的舞台,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0.9%。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各项政策显效发力,全国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19年来,文博会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博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产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参与到文博会中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项目,在文博会平台找到资金、信息、人才等合作的要素;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在文博会平台实现内销和外销;越来越多的采购商、投资商、合作商,愿意通过文博会平台寻找优质的文化项目和产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文博会的平台上实现了全面对接。

文博会19年,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项目走出去”为目标,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文化是最好的桥梁和纽带。文博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搭建全球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提升展会的国际化水平。文博会自2015年开始设立“一带一路·国际馆”,旨在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部署,重点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通过展示与交易相结合,促进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对话与合作,加深理解、增进感情。

多年来,文博会采用了主办单位牵线搭桥、代理招商、点对点招商、文博会直通车、以展促商等多种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措施,邀请组织海外采购商参与文博会。经过七年的培育与发展,该馆的参展国家从2015年的14个增加至2019年的50个。以2019年举办的第十五届文博会为例,展会吸引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50个国家和地区的132家海外机构参展,海外展区面积占比达总面积23.5%;吸引了来自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的22167名海外采购商在现场进行参观、采购、洽谈。自2020年起,尽管受全球疫情影响,云上文博会海外参展国家每年仍不少于30个。2023年第十九届文博会,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已增加到108个。

7fc1bf93513bea96c195985693d1821d_800x534_647ecaa97bda8.jpg

同时,文博会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埃及、以色列等国家开展文化推广活动。其中,2023年3月底至4月初刚结束的第十九届文博会法国、德国站招商推介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通过先后举办法国(巴黎)第十九届文博会暨深圳设计周招商推介会及中国(深圳)——德国(柏林)第十九届文博会暨深圳设计周招商推介会,聚焦扩大文化进出口贸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此外,作为此次海外招商推介的回访,法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安妮·玛丽·萨赫格耶将组团参展第十九届文博会,并为呼应此前代表团在访问巴黎期间提出的倡议——在“设计之都”深圳宣布发起“中法设计联合奖项”,通过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博会平台推动中法两国之间深度合作,共同探讨设计的价值。

目前,已在欧洲、南美地区建立了文博会咨询台;在埃及、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文博会海外分会场;与全球展览业协会(UFI)、波兹南展览集团、智利世贸组织等机构建立了长远的合作关系,合作代理机构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展商和采购商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并通过影视、新闻出版、工艺美术、创意设计、艺术等行业网络,以及FACEBOOK等国际通行的网络招商渠道,发布文博会信息,扩大文博会品牌的海外影响力,文博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通过展示、推介和交易撮合,国外优质企业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和观众也零距离接触到海外文化产品和机构,在消除文化贸易壁垒、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实现亲诚惠容、民心相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博会19年,“文化+”新业态实验场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打造文化产品与项目的高端展示和交易平台。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的形式,进一步优化展会结构、提升展览质量、创新服务机制、丰富展会内容,突出展示新型企业、新型业态和新型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的展会特色,突出展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提升各专业展馆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鼓励市场潜力巨大、创意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产品参展。同时,不断完善展会的准入制度,吸引优质文化产业资源注入文博会,加大对“国字号”“示范基地”“出口品牌”等核心层龙头企业组展力度。

19年来,各种“文化+”新业态,通过文博会这一平台,开启了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有力激发了文化产业市场活力,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成为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器。而“文化+”模式也逐渐被全国很多省市学习借鉴,并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深圳为例,通过“文化+科技”的融合,产生了华强文化科技集团;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产生了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群华侨城;通过“文化+金融”的融合,产生了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深圳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深圳也充分发挥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特色,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通过融合发展、联动发展,不断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覆盖面、开掘了内涵深度,又增加了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9b3bf45cbf795290192092cd866684e0_800x600_647ecad5529e4.jpg

19年来,文博会突出博览和交易形式创新,打造文化产业博览和交易高品质服务平台。文博会瞄准国际一流展会的目标,构建了一流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博会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三大体系,全面规范和完善文博会展务服务标准及流程,突出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三大体系创新。

自2020年举办首届云上文博会以来,经过三期的开发建设,云上文博会已经成为一个集成注册报名、内容展示、在线洽谈、供采对接、直播推介、买家邀请、票证服务、合同管理、财务管理、防疫调查、社群营销、云上拍卖、大数据分析、电子票务和3D展厅自主布展等全流程的双线会展平台,具备了服务线下展会和线上办展的多维展示功能,构筑文博会的数字化服务体系、管理体系、经营体系,有效地推进文博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文博会19年,区域文化交融动力源

对于深圳来说,文博会不仅是展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平台,更是带动城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文博会的带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连年来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长速度,文化企业数量超10万家。19年来,文博会已成为深圳提升软实力的“见证官”,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在展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助推器和重要引擎,成为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文博会的成功举办,搭建了深圳优秀企业和产品展示交易平台,促进了深圳与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带动了国内外优质文化资源在深圳的汇聚,催生了一大批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壮大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实力。文博会充分发挥项目、资本和人才等方面的聚合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向深圳流动,四面八方的文化遗产、文艺作品、文化观念、文化科技和文化人才不断流入深圳,1+9会展效应十分明显。十九年来,文博会与深圳文化产业一起发展壮大,一大批文化企业通过文博会发展壮大、走出深圳、走向世界。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首届文博会举办时,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不到3%。而从举办首届文博会至今的十九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自2011年以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而到了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突破26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占全市GDP比重超过8%。2022年6月,深圳被国务院认定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质量水平高的地方”,成为全国首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深圳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2600亿元,占全市GDP达到8%,文化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目前正朝着打造成为创新创意引领潮流、文化科技特色鲜明、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产业充满活力的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大步迈进。在文博会的助推下,一系列业态丰富的分会场也成长起来,并带动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形成了深圳纷繁多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业态,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64b75c0455dae58f57069af5e97957d0_800x534_647ecd75e7516.jpg

目前,文博会已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其影响已超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领域,已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深圳从一个以发展经济先行先试的特区,转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窗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文博会19年,在带动广东深圳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的同时,亦促进了中西部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了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港澳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文博会从2004年首届开始,组织香港和澳门展团参展,组织港澳优质创意设计企业和产品参展向海内外集中展示大湾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和创意设计产品,展示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果。2012年,文博会开始在澳门举办“文博会澳门精品展”,鼓励内地文化企业赴澳门,加强与澳门文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自2019年起,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粤港澳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努力将文博会打造成为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2019年第十五届文博会,首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组织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21个地市及全省龙头文化企业和机构参展,展示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果;开展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系列配套活动,举办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合作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论坛,邀请主办部委领导、粤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共同就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进行深入研讨,推进资源对接和优势互补,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文化发展大局,共享国家文化发展红利。

同时,充分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引擎”和“枢纽”作用,通过侨界社团组织港澳地区参观采购团,开通文博会珠三角“直通车”和深港“直通车”,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专业观众和买家到文博会参观、采购,进一步扩大文博会在港澳地区的影响力。

采写:南都记者谢湘南

编辑:谢湘南